上天启示的和谐旋律》给了人们一种跨越夜与昼的可能,它让光明与隐匿并存,夜与昼在一种和谐与统一的氛围中神圣地敲响着灵魂的钟声
它不同于希伯来祷歌、拜占庭圣咏、罗马圣咏、安布罗斯圣咏或是格列高利素歌,它就像光明一样飞翔,超脱于尘嚣之上,“有如宁静的烛光不染一丝杂质,其中没有“震怒之日”令人震颤的神圣力量,惟有一颗圣洁的心灵喃喃低语轻声吟诵至高者的荣光,哀祷殉道者所经历的苦痛,它所要求的是纯净的女声全身心地去体验并传达个体孱弱的灵魂和身体在灵性之光中的颤动和欣喜
”(《暗夜中的歌者:记宾根的希尔德佳》)
13、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那么周密究竟是什么呢?本来即是为旁人正其美誉,从美誉中得浩气,使其得自大、敬重之心
进而到达谆谆告诫的手段
名何以?是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舒、勇、让也,咱们即日先说说成后代之孝名
有人大概会问:莫非后代孝敬还要双亲去玉成吗?先别急,咱们先来看看墨家典范《孝经》对孝的设置:孝者,始于奉亲、中于奉君、哔竟立身以彰其德
这边的德是双亲的道德
以是说那些不会让儿童替她们处事的家长,儿童长大后不知孝也就屡见不鲜了,这边的会也不大略
一言以蔽之,一切的会都是艺术,至于还好吗领会,那即是大师的事了
特地和大师瓜分一个我昨天遇到的故事:昨天黄昏,咱们小区来了个卖书的东家,因为此刻已不常有书摊一类,在何处看书的人不少,有一对母女到童子读物何处看书,儿童不提防弄坏了书的包装,东家瞥见了,交代了俩句,那家长顿时大怒,一声段喝,惊得我打一颤抖,手中的《易经》差点丢落,东家忙陪笑容,怎奈那位仍口吐秽语:我买还不行吗?登时拿着书,扔下十元大飘拉着女儿拂袖而去,那飘子随风颤动展现它的威仪,可真是个罕见物
长久,我心惊肉跳,遂确定将《周易》买下
若冰的诗,很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他的《灯光和其他》系列组诗
在《三月》中,他这样展自己在《春天的忧郁》:三月,灯光的背后/是阳光敲打的黎明/和心事重重的八百里秦川/一声歌谣在霸桥的烟雨里/隐隐约约飘来/刺痛了我的双眼……读着这样的诗句,有一种忧伤在心中激荡,让人心绪难以平,清澈明净的诗意,我不能不多读几遍
读若冰的《意象》是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一种抵达肺腑的快感
他这样表现内涵丰厚的意象:……一朵五月的鲜花/把干净的身子/在雨水洗了又洗/向我讲述曾今有过的春天/一座医院打开窗户/让云和雨的影子/在健康的祝福中/落在了南方的稻田/一位少女走过花园/泪水带走了/灯光和火焰/却把爱留在了春天
它的诗思和情感的涵盖,可以说已远远超过了诗句本身
它使我想起这样的话:真正的好诗,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它们从土壤中吸取营养与水分,在原野上获取阳光,从心底摇曳出自身的节奏
这也是我读若冰诗作的感受
若冰在自己的情感世界,自由地伸展着诗的触须